|
议论文结尾的九种技法(之四)时间:2017-09-05 议论文结尾的九种技法(之四) 【技法解说七】 设问反诘式 设问反诘式这种结尾方式,采用的是诘问句子,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留有思考余地。其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提醒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思想的长度,或拓展思维的深度。 【文本展示】 谈时间 希腊哲学家 Diogenes经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一天亚力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惯用的口吻问他,“你对我有什么请求吗?”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翻了翻白眼,答道,“我请求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这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究竟涵义何在,恐怕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通常总是觉得那位哲人视尊荣犹敝屣,富贵如浮云,虽然皇帝驾到,殊无异于等闲之辈,不但对他无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别的假以颜色。可是约翰逊博士另有一种看法,他认为应该注意的是那阳光,阳光不是皇帝所能赐予的,所以请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赐予的夺了去。这个请求不能算奢,却是用意深刻。因此约翰逊博士由“光阴”悟到“时间”,时间也者虽然也是极为宝贵,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夺的。 “人生不满百”,大致是不错的。当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没有,不过期颐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数十寒暑当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苏东坡所谓“睡眠去其半”,稍嫌有一点夸张,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总是有的。童蒙一段时期,说它是天真未凿也好,说它是昏昧无知也好,反正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及至寿登髦耋,老悖聋瞑,比死人多一口气,也没有多少生趣可言。掐头去尾,人生所余无几。就是这短暂的一生,时间亦不见得能由我们自己支配。约翰逊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动辄登门拜访,不管你正在怎样忙碌,他觉得宾至如归,这种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觉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样严重的“时间之贼”。他只是在我们的有限的资本上抽取一点捐税而已。我们的时间之大宗的消耗,怕还是要由我们自己负责。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银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钟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的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作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挥往来,熙熙攘攘,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不过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诬。诗人华兹华斯有句:尘世耗用我们的时间太多了,夙兴夜寐,赚钱挥霍,把我们的精力都浪费掉了。 所以有人宁可循这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麋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底下扬槌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搕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 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人,诚如波斯诗人莪漠伽耶玛所说,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选自《梁实秋文集》) 【技法剖析】 本文开头引用故事吸引读者,进而阐发对时间的感慨和思考:时间极为宝贵,但也常被人劫夺。文章旁征博引,感召力强,反问句“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耐人寻味。语言清新典雅、平平常常、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言辞间充满挚情,读文如聆听大儒教诲。尤其是结尾用设问反诘式,更值得称道。“我们是……还是……还是……”的连续诘问,使结句多了一层意味,多了一重思考。似与读者交流对话,促膝谈心,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打动人心,引发思考。 【技法解说八】 修辞收束式 议论文是实用性文体,这决定了其基本表达方式为议论,要在全篇彰显文采,难度较大,若处理不当,会将议论文写成了抒情散文,有悖文体规范。但有些便在结尾处亮一亮文章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借助修辞手法,达成语言的优美精彩。或以比喻作结,或以排比作结,或以对句作结,或以小诗作结,在文末给读者留下文采飞扬的印象。 【文本展示】 宽容是一种爱 肖复兴 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宽容是一种爱。 在激烈的竞争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爱。 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的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复杂,头顶的天空并不尽是凡?高涂抹的一片灿烂的金黄色,脚下的大地也不如天安门广场一样平坦。烦恼、忧愁、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我说的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湿润一些。而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什么都要你死我活,什么都要勾心斗角。即使我们一时难以做到如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份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 宽容是一种爱,要相信,斤斤计较的人、工于心计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心狠手辣的人……可能一时会占得许多便宜,或阴谋得逞,或飞黄腾达,或春光占尽,或独占鳌头……但不要对宽容的力量丧失信心。用宽容所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一定会得到回报,也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你的上司,也许更来自时间的检验。 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选自《华夏时报》) 【技法剖析】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以生动而准确的言词,形象而生动地阐释了“宽容”是怎样一种“爱”的问题。如“宽容是吹开花朵的温柔的清风,是吹落阴云的湿润的雨花,是容纳大树也容纳小草的田野,是接受百鸟飞翔、欢迎风筝飞舞、允许阳光普照、暴雨倾盆的天空……”等等,特别是作者巧妙运用排比和比喻写出的结尾文字,更是尽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情采。“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这一结句,更是精妙绝伦。 【技法解说九】 巧妙留白式 文章结尾采用留白式,往往是留不尽之意在文字之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议论文的结尾巧妙运用留白之法,能够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思考、咀嚼和回味,文章则更显余味深长。 【文本展示】 审美的慢阅读 汪政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习惯不习惯,只要你想获取信息和知识,就不能不依赖网络,换句话说,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主动或被动的阅读方式。 因此,现在已经不再是讨论网上阅读可能不可能的时候了,也不需要去比较网上阅读与传统阅读或纸质阅读的优劣了,因为你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那还有什么优劣可言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话题已经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它已经进入阅读学与阅读史的研究领域了。我确实很希望在这方面能出一些成果,摆脱经验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知识的内部,不要还在什么方便、快捷、环保上兜圈子,而是对这新阅读方式如何改变生活,如何改变知识,新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的阅读在心理上的区别,甚至在接受肌理上的差异等方面给出学理上的描述。 就我个人而言,我确实非常矛盾,所以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对阅读方式的选择是与年龄、教育和技术条件相关的。像我们这一代以及更老的人群,显然更习惯于纸上的阅读,我对女儿一天到晚捧着一个阅读器很不以为然,我说这样阅读怎么做学问,怎么做卡片,如何做记号,随时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但网上信息量确实很大,查找也方便,我也会上网阅读,但主要是浏览新闻和找资料。比我们年轻的显然更偏爱网上阅读或电子书,这与他们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有关。这是代际区别,也是文化差异。当然,年轻是未来,是主流,他们的网上阅读自然也是阅读的主流。然而,这也必然带来另外的问题,那就是主流对他者的歧视和压迫。我时时感到自己的落伍和老旧,这种落伍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作为一种技术与手段,网络阅读更具效率,这使依凭纸质阅读获取信息的群体处于落后的状态。要么,他们的言说是过时的,要么,就是信息量过低。当然,从这个角度看,被压迫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从身心与能力跟不上的人群,还有因为经济、环境和分工不能拥有这些技术与设备的人群,比如贫困者。相比起传统阅读的时代,他们被知识抛弃的可能性更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更严重,这可能是被这个社会忽视的新的阅读,同时也是文化与知识权利上的不平等。 我记得去年夏天在北戴河听王蒙先生谈到当前的阅读状况。王蒙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心态一直很年轻,不过在阅读问题上,他对网上阅读和电子阅读却忧心忡忡。他的观点是,快速的阅读不利于深入的思考。看上去读得多,读得快,但“上心”的并不多。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都会变得浮泛和肤浅。如果将微博也看作是阅读的话,那问题更多。字数的限制使得表达与接受都直接面对结论,过程都没有了,那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呢? 我以为王蒙先生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看上去我们是在讨论阅读,其实,不可避免地必然要说到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选择。不仅是阅读,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崇尚技术与工具,什么都要“走量”。这就必然会放弃或牺牲许多东西,比如深度、心灵、情感和文化的积累。当然,这么说不是要批判和拒绝网上和电子阅读方式,事实上也不可能,而是我们是不是在接受这一趋势的同时能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另一些方式,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同时承认“慢”的权利,在功利和工具之外关注心灵、思想与情感这些“没用”的东西?毕竟,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利益,我们牺牲得太多了。 所以,我建议从生态主义的立场来对待阅读的选择,像对待遗产一样对待传统的阅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或经验,我私下里是这样划分网上和电子阅读与传统或纸质阅读的,我称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快阅读,后者是审美的慢阅读。至少在目前,面对机器的阅读还未能成为美学的方式,而纸上的阅读则在功利与审美上具有自由的选择性。至少这是我在阅读生活上的安排和选择,我在工作时不得不趴在电脑上忙碌,当我需要放松,或者想沉静下来放纵自己的思绪的时候我会拿起一本书,随随便便拿起一本书,世界会安静下来,我从机器与技术的绑架中解放出来,自己书架上的书总与人和故事相关,书上的随记,哪怕是些痕迹都可能让我回忆起旧时的场景,何况,还可能有茶,有酒,有轻风与白云…… (选自《文艺报》) 【技法剖析】 作者探讨了网上和电子阅读与传统或纸质阅读的利弊,并对两种阅读形式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应该在接受实用的功利的快阅读的同时,还要顾及到具有审美功能的慢阅读。因为慢阅读能在功利和工具之外关注心灵、思想与情感这些“没用”的东西。文章结尾巧妙运用留白式,拓展了慢阅读的审美意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任读者凭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补充、拓展和丰富…… 上一篇考场作文没灵感怎么办下一篇议论文结尾的九种技法(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