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名师点津 >>新闻中心 >> “赞美与批评”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详细内容

“赞美与批评”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时间:2020-05-02     

“赞美与批评”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赞美是照亮人生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

      批评也是人生中的亮光,没有这道亮光,我们或许就会迷失方向。

 

【评分细则】

一、审题

      本题延续了考场作文采用名言警句的命题形式,第一句化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第二句是命题者据此仿写的。

      从概念的界定而言,本题三个关键词“赞美”“批评”“赞美和批评” 第一句话用阳光来形容赞美,突出了赞美温暖、激励的作用,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能够赞美别人,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题目强调的是赞美的意义和作用。从思辨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赞美也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所以,从辩证分析的角度,学生也可以谈“捧杀”的危害,谈目的不纯言过其实的赞美对成长的妨害。

      第二句话用亮光来形容批评,突出了批评的指引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虚妄,同时句子中用了一个“也是”表明是和赞美对举的。要注意的是本句中用一个“或许”来限定批评的作用,在此就暗示了有些方式方法错误、情感态度偏激的批评可能就会让人丧失自信、自尊和自爱,讽刺挖苦不是批评,所得结果适得其反。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一以贯之。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判分等级

      议论文重点看“是否讲理”、“会不会讲理”。要审视文与题、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浑成,看论证和分析是否严谨深刻,是否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一类卷应该是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有充分分析,议论有层次,说理有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庸浅表,论证分析简单幼稚,尽管形式上中规中矩,应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对似连实断、似是而非、貌合神离、半途改道的作文,原则上判为 “五类卷”(不及格)。

      切合题意的作文的立意大都相似,跑题作文的立意篇篇不同。同时,不同之中又有相同,那就是:无视材料,自说自话,一厢情愿,不顾其它。

      记叙文与议论文应一视同仁。记叙文评判更难更复杂。既要防止贴标签的作文侥幸获得高分,又要避免“暗合”材料旨趣的作文遭到偏题跑题的误判。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看其思想内涵与材料是否存在联系,本质上是否相同或相似。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判卷时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既看写些什么,也看怎么写。每阅一篇文章力求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相称。

3.特别说明

      A、题目中提到赞美让我们成长和批评能指引方向,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我们不能仅仅是针对人还包括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

      B、对概念要有清晰的界定,有些只是评论而非赞美和批评,例如当别人说自己观点的时候,你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个不是批评。例如,你灰心丧气的时候,老师鼓励你,你能做得更好这个不是赞美。祝贺、鼓励、认可、奉承不是赞美;评论、质疑、反对不是批评,论证时候尽力防止概念混淆不清。

      C、力避文章关键概念整体打包,论证的时候只呈现例子而没有深入分析。立论偏颇,论证偏激,观点和事例水油分离。

     

【范文一】

 

  赞美与批评,一株双生花 

      我很欣赏此届诺贝尔文奖公布后,英国小说家拉什迪对此结果真诚的赞美:“这很棒,诗歌是一种很好的表扬方式。”

      我也很欣赏法国小说家阿索利纳对诺奖评委大胆的质疑与批评:“这是对其他作家的一种侮辱。”

      我想,无论这个结果本身公正与否,都需要一定的赞美与批评去拓展它背后内涵的深刻性,并且为其将来的发展作出长远探讨。诺奖评委亦需要赞美与批评,来时时保证诺奖的创新性与纯洁性。

      是的,赞美与批评,一株双生花。赞美者坦然承认事物的优秀与美好,尽显真诚大度之气概,亦为事物增添美好的沃壤,使之自信发展;批评者则深析事物之不足,尽显思想之深刻与理解之透彻,如一把戒尺控制事物的自信心,使之不致于恶化为虚妄的自我膨胀之泡沫。

      不禁忆起任素汐,那个因《驴得水》一票走红的女孩,被众多赞美围绕着,加以“女神”的桂冠。她笑得既自信又谦虚:“再多的人赞美我,我也知道我哪儿不好。”

      原来,赞美不仅培养人的自信,还是一面清晰的放大镜,教你识别真伪,看看这个人自知之明有几分,教养底蕴有多深。

      不过,一味的赞美亦不可取,为了不把泡泡吹破,必得有一定的批评来限制它的膨胀。

      我曾一度震撼于大江健三郎在作品《冲绳札记》中对日本这个民族深刻的分析与批评,探讨着“能不能成为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这部批评日本的著作被右翼分子视为“自虐使观”将其告上法庭,却无法动摇大江健三郎良心的坚持。

      我恍然醒悟:原来,不仅个人需要批评来促其成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需要批评来正视其不足,校正其发展的路线。而最可贵的批评,不是对别人,正是对自己。唯有敢于正视内心灵魂深处的民族,才敢于批评自我,才能在不断的反省中促进民族的矫正与发展。

      却不禁回视当下社会,我不由默然一叹。我始终不愿相信,不愿相信人们习以为常的赞美都是出于功利目的的刻意讨好,不愿相信那么多锦上添花的赞美之语都是随波逐流、缺乏思考的客套的泡沫。这个社会,缺了一点犀利的批评和剖析,那些如刘瑜所言“看到大海深处阳光照不到的时候”并勇敢批评的人,总是少数。

      赞美与批评,贵精不贵多。锦上添花固然容易,真正地为建设添砖加瓦很难。而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批评,更是为这个消费主义至上又奉行娱乐至死的时代所缺。

      我依然怀揣希望,希望人们把对问题的思考挖深一点,剔除浮华泡沫,当赞美时毫不吝惜,当批评时一针见血。

      我希望,赞美与批评,这株双生花,孕育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使朝霞满天,化紫气东来。

 

【范文二】

阳光与灯塔  

      年少的莫扎特生活在众人的赞美声中,“天才”、“神童”各种美丽的词语赋予他最幸福的童年,因此,他的乐章悠扬婉转,富有生机,成为永恒的经典。

      赞美犹如一缕阳光,照亮人心,给以爱的温度,她把自卑的灵魂从深渊中拉出,赠以明亮的翅膀,任其翱翔,人皆生而需要赞美。

      然而,赞美的温度有时可能会灼伤羽翼,正如同为一时之天才的方仲永,他得到的赞美并为让其和莫扎特一样驰骋未来,而是将其溺于糖水之中,做终难逃“泯然众人”之命运。

      故夫圣人孔子执教,虽提倡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之理,却也有“无乃尔是过与”之责备。人无完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人都需要批评。批评或许会是刺耳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正是批评的苦涩给人心敲响警钟,让错误不再上演。

      昔者,唐太宗已属贤君,尤且从谏臣魏征之言,谨言慎行,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今有钢琴大师朗朗,成名路上,吃尽苦难,受尽父亲的责备,依旧虚心接受,毫无怨言。当他们被问及过往,最信任的臣子竟是对自己百般挑剔的魏征,最感激的老师竟是用尺子鞭策敲打自己的父亲。因为他们知道批评也是一种爱。

      鲁迅出于对国人麻木知心的沉痛,弃医从文,以笔为剑,用严厉的语言,痛斥人心,批评时政之腐败,世道之不正;巴金老人晚年之时,以深邃的思想,锋利的言辞编织《随想录》,回忆往昔,反思批评中国发展途中的错误,给后人以明鉴。

      他们的批评声,或对个人,或于国家和民族,或宛转或嘹亮,但都掷地有声,发自内心,是出于爱,出于对美好前程的希冀。他们的批评声有如《麦克白》中经典的敲打声,是来自正途和光明的呼唤,后果又何其可怖。

      因此,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在前行的道路上都应接受批评,以明朗之心态来接受,唯有批评能将人引向更光明的坦途。

      如果说赞美事晴日阳光,那么批评必是黑夜中一盏明灯,同样出自于爱,同样指向光明。当你我在风雨交加的深夜里航行,请勿要拒绝来自灯塔的指示,顺着灯光前行罢,越过风浪,就是万里晴空,然后阳光匝地,风烟俱静。

 

【以下两篇非优秀等级,思考下原因是什么?】

     批 评   

      阿诺德.爱丁伯格说过一句打趣的话:“如果说好奇心害死猫,那么我只想说这只猫死的高贵。”

      而在我看来,批评之于人,之于社会,或许有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却如同“好奇心”般,推动着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

      批评,先批而后评。指其错误之处,此“批”之谓也;议其正确做法,此“评”之谓也。批评不同于批判。批判是如革命时对因制度的全盘否定,抑或是文革期间对无数文化人直面、单一的指责,却不包含任何宽容,议无效的反对。它们皆与我们急需的“批评”之声有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或许有人会说,这来源于人们骨子里的善良,更加上人类本身便是那么“完美”。

      倘若真如此,为何威廉戈尔丁还要在《继承者》里发问:如今人类的和平背后到底暗藏着什么?是真的太平治世,还是磨亮的刀锋,凶煞的神色?“人”真的这么完美吗?

      如此看来,人们表现的“善良”“美好”,或许只是表象。

      再往深里探探,我想“批评”之声的缺少,或许与根植于中国人脑海中的传统文化有关。与西方人日日拜见上帝、祈求来世幸福的教堂文化不同,中国百姓自古以来受道儒等文化影响,都信奉“现世的幸福”。由此,人们不愿冒着风险,挑战权威,纵有苦不堪言之事,最多也只“借酒消愁”,用“家贫无酒愿临富,官冷有田知岁丰”的个把诗句安慰自己,一生只是为了平安的度送,又何必在发牢骚之余再思考如何真正“批评”呢?

     此之想法,历尽千年传承,延续至今日,成就今之“和谐”。悲哉!

      《双城记》开篇即提,“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无奈世人的所作所为只意在印证前半句话,后半句却无人问津。我担心,若是再没有人用真正有力,振聋发聩的批评震撼愚笨的人类,恐怕这个社会会在虚假、堕落中越滑越远,滑向无尽的深渊。同样,若是任何一个个体缺少了批评这道人生的亮光,想必他的未来“清晰”“辉煌”可言,纵然有虚无的赞美支撑着他,那又会有何意义呢?

 

 

文学的批评之路

      索尔仁尼琴曾说过:“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这样的文学是不配成为文学的。”

      颂扬者自有颂扬者,而作家应该成为批评者。

      卡夫卡坐在孤独的房间中,只有一支笔和一盏昏黄的灯,他却以清醒的目光斜视人间的痼疾,以另类的笔触揭人心的黑暗,塑造了一个孤独自闭的“封闭艺术家”,警示沉溺于灯红酒绿的人们。

      加缪也是如此讽刺“局内人”,索尔仁尼琴也是如此揭开时间灰白色的裹布,以批评者的姿态写下耻辱。

     当然,充满正能量的赞美也是生活中必需的。一句称赞能让放弃变为坚持,能让失落变为狂喜。然而,太多作家在文字中对世间的赞美,使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太平盛世”,仿佛只需要两人相依,看风花雪月,看鸳鸯蝴蝶。他们日码万字,用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去取悦人们,物质的人们也自然而然的盲目乐观。

      静心反思,这样的文字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坐在电脑前的作家们沉默了。然而,这个世界最不该沉默的就是作家啊。如果他们不开口说话,沉默的黑暗就会降临,国家的精神黑夜,也就会黯淡无光(笼罩更好吧)。

      巴金曾在书中写道:“文字可以不华美,但不能不够真诚。“真诚,也就是说要说实话,该赞美的时候应该如实赞美,该批评的时候也应该毫不客气的批评。”巴金曾历时八年,写完了一部讲真话的大作——《随想录》。他反思了自己,同时,也反思了社会,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如同巴金一样的文人还有许多,鲁迅先生化笔为枪,在黑暗的中国硬生生扯出一片光明;史铁生与文字相互搀扶,只跟从自己的内心写作,即使人们不闻不问,也要继续做社会的“燃灯者”。

      因此,作家应做好批评者的身份,为处在混沌中的人们指明一条道路。

      作家雀卫平曾写道:“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我想光明,便是作家们清醒的目光吧!


13936258005

www.libaiyuwen.com

哈尔滨市南岗区通达街4号

(与汉广街交口南行50米)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