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时间:2018-10-16 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 著名法国哲学家萨特有言“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也就是说,人可以看到自我以外的东西的存在,但始终需要通过别人的视角来看自己,以他人来发现自己,使自己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因此,我认为人立于世应当心系他人,这不仅指我们要渴望被他人需要,更指我们要主动“迎合”他人的需要。 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亲人、社会乃至民族而活。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多次强调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试想,若一个民族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需求,那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所以,渴望被他人需要,这不仅使人们摆脱小我,关注大我,也能促使个人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这种“被需要”的态度也是个人进步发展以及价值提升的一大推动力量。 中国古代千万士人何苦十年寒窗,考取功名?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学习上进?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试想,若没有这种“被需要”的心理,那么他们之中依然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是,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正是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人民大众发展自身能力,增强自身价值。 可是,仅仅拥有“被需要”的渴望就足够了吗?若人人都只是翘首祈盼,希望社会对自己伸出橄榄枝,那无异于守株待兔,必将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文明衰败落后。因为,在心系他人,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也要主动“出击”,满足他人的需要。比尔•盖茨在电脑行业的成功是缘于领域对他的召唤吗?而利玛实的功成名就仅仅是因为当时西洋对中国的好奇吗?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微软之父,是因为他选择自主创业,主动抓住机会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玛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主动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研读四书五经,成为当时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因此,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需要,才能在“被需要”时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当下中国虽然经济发展飞速,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在中美贸易战中依然处于下风,在创新能力上也落后于西方。愿中国之青年能做到心系他人,心系民族,在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主动“迎合”需要,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光发热。时刻铭记:“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