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作家学写人物类记叙文时间:2016-12-23
【作家名篇】 指尖上的父爱 成健 我刚学会走路时,常是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的。父亲只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是感到很安全。父亲对我从不娇纵,即使是下雨天,泥路很滑,父亲也依然是一根手指让我抓着。倘若我抓不紧滑倒了,从泥水里爬起来时,等着我的还是那根手指,绝不会多出一根来。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不能全指望别人。 我在小学五年级听了父亲一年的语文课。现在想起来,父亲讲课虽说扎实细致,却并不很生动,这和父亲严厉的性格有关。听过父亲讲课的学生都知道,父亲有个标志性的姿势。“你们给我听清楚这一点!”每当讲到关键的地方,说着这话的同时,父亲总是将沾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食指高高举过头顶。于是全班几十双眼睛就聚焦在那指尖上,而父亲强调的知识点就铭刻在了我们脑海里。父亲教书认真,对我尤其严格,因为我从小特别马虎,做事粗枝大叶。批改我的作文时,他常把我叫到办公室去面批,我作文里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当他都不会放过,他的手指点到作文本上,戳到我脑门上,让我紧张得直冒汗。当时我庆幸地想,好在父亲只教我一年。现在我也庆幸地想,好在父亲教了我一年。 上了初中以后,我仿佛走出了父亲指尖的影响,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一段时期,我完全忘记了父亲的手指,直到那年我到县城参加高考。骄阳似火,父亲送我到考点,我知道父亲会和其他上千名家长一道,在校门外的树荫下一直等到我们走出来。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觉得越来越紧张,蓦然回头,校门口人头攒动,却有一根手指高高伸出,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我心里立刻就踏实了,转过头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结束,那天清早,寒风凛冽,呵气成霜。父亲送我到火车站。我挤上火车在靠窗的一个座位坐下,离家远行,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忽听到车窗上笃笃的声音,原来是父亲在窗外,指尖敲着窗子。然后,他凑上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窗玻璃上立即朦胧了一小片。我看不见父亲那写着沧桑的脸,却看见了一个字——“信”。那是父亲用指尖在窗外反过来写的。我明白,父亲是要我多往家里写信。我重重地点点头,却不知道他有没有看清楚。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是怕我在千里之外心情落寞。 在风雨人生中,每当感到孤独和迷惘,我总会想起父亲的手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牵引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指点过我,曾经在大考前树起我的信心,曾经在旅途中敲响我的心窗。后来,我也做了父亲,当我的孩子开始抓住我的手指蹒跚学步时,我才体会到,我给孩子的,绝不仅是一根手指的力量,而是全身心的爱,从指尖传递过去的,源源不断。 (选自《中学生阅读》,略有删改) 【借鉴点】 在生活中,我们记住一个人,也许并不是因为他(她)的全部,而恰恰是他(她)某一个与众不同的“点”。或许是手,或许是眼睛,或许是微笑,甚至只是他的衣着。作家成健的这篇美文,堪称学习的典范。 1.小处切入,带出人物的整体形象。我们读过不少描写眼睛或手的作品,但写“手指”的文章不多,将目光放到“指尖”上的更是鲜见。作家所述之事我们并不陌生,但由于切入角度的不同寻常,文章顿时有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家之所以选择父亲的“指尖”作为写作材料,其实是紧紧地把握住了人物的特点。因为父亲是教师,所以他的“指尖”自然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内容;因为父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所以在“我”走进考场前,只要看到那个标志性的“指尖”,便仿佛看到了父亲的鼓励。用“指尖”作为行文线索,带出自己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活故事,思路很巧妙,情感也显得格外真实而动人。 2.雕琢细节,还原人物的感人之处。人物的情感,往往是通过寻常的话语、动作及心理来进行展示。因此,借人物言行细节来表达情感,是描写人物最为常见的技巧。这种描写越是细腻,人物会越逼真,文章会越精彩。或许就是那么一次关爱的抚摸,那么不经意地拍一下肩膀,便能将父母之爱、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展示得淋漓尽致。这篇佳作里的几个细节,便格外夺目。如课堂上父亲“举”起“沾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食指”的动作,就特别符合人物身份;批改作文时手指“点”到作文本上,甚至“戳”到我脑门上的动作,也是让人过目难忘。与父亲告别时,一“敲”一“哈”一“写”等几个动作,更是把“指尖”上蕴含的无限深情,展示得淋漓尽致。读者不由感叹,作家虽然只是以小小的“指尖”为题材,却巧妙地用它串起了与父亲有关的一幅幅生命风景。细节出彩,作品也就有了“滴水生辉”的效果。 【现场模仿】 甩甩头,闭上眼,撅起嘴,却又蓦然一笑,于是蹦出一个短发的我。不是不知道,波浪般浓密的长发,会增添妩媚许多,而我一头短发,只为想有风的潇洒、风的自在。短发女孩,有好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短发女孩》 小时候,很喜欢爷爷的胡子,爷爷一捋胡子便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上学了很羡慕爸爸的胡子,爸爸摸摸胡子,便是一个绝妙的方案。一直渴望自己快点长胡子,可那天来临的时候,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麻烦的胡子》 【同窗点评】 徐蓉(语文课代表):描写人物肖像,不少同学总以为要从眉毛写到眼睛,从皱纹写到头发,没有想到,抓住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来刻画,文字更精彩,人物更有神韵。静茹的《短发女孩》充满朝气,泓伟的《麻烦的胡子》内容鲜活。如此写人,真有几分与众不同。 贺郡瑶(校园小记者):其实写人物的某一个亮点,算不上稀奇。出人意料的是,文章说,男孩有了令人羡慕的胡子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短发女孩还“有好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种情节上的精妙构思,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 【素材库】 马拉拉:子弹都无法穿透的信念 马拉拉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女孩,她有着橄榄色的皮肤,浓密的眉毛和一双澄澈的棕色眼睛,可就是这样一名普通女孩,因控诉塔利班暴行遭到迫害而闻名世界。11岁时,马拉拉就开始匿名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撰写日记,记录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因倡导女性受教育的权利,马拉拉遭到塔利班枪手袭击,一颗子弹击中头部,让她险些丧命。为表彰马拉拉不畏塔利班威胁的精神,联合国将每年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康复后的马拉拉,在联合国发表了首次公开演讲。她说:“塔利班觉得子弹可以使我闭口,但他们没有达到目的,相反它使得软弱、恐惧和无助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力量、能量和勇气。”巴基斯坦的这位反塔利班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于2014年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张碧晨:在中国舞台上绽放 在第三季《中国好声音》巅峰对决的舞台上,张碧晨成为了《中国好声音》2014年度总冠军。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张碧晨的成功其实很不容易。在24岁那年,跟许多胸怀音乐梦想的追梦人一样,张碧晨到达了自己梦想中的韩国,开始了练习生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张碧晨慢慢感受到“这个经纪公司的不正规”,先是不管饭,后来连集体宿舍也没有了。张碧晨带着去时父母给的一点钱,撑了一段时间后,只得在朋友家四处借宿,过着“漂流”生活。韩国近一年的练习生生活,让张碧晨的“韩星梦”彻底破灭,不公平的待遇让她几近崩溃,甚至曾濒临抑郁。不过,在异乡的土地上孤身面对挫败的张碧晨,没有丢掉自己的强韧与追求,终于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圆梦。 上一篇议论文写作深刻八法下一篇强化逻辑推理 多面探因溯源 |